食物,是最能引人興趣,並且帶起話題的,新竹市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推出「舊城廚房小旅行」,由新竹文化觀察者李元璋,帶領大家走訪清末傳承至今的舊城區,感受新舊融合的飲食體驗、發掘舊城區不同的樣貌。擁有豐富人文底蘊的舊城區,還藏有許多老店家,每間都相當精彩、也見證新竹城的更迭,更不乏客家鄉親的打拚故事,一起走訪這座充滿歷史的古城。
只保留了東門,這個東門保留下來,並不是單純的保留,它同時做成那個時候最先進的歐洲中央放射狀的圓環設計。

聚精會神,專心聽著新竹舊城的故事。

新竹美食的出發點,我們剛已經介紹這一棟,新陶芳餐廳,很好的客家餐館。

這個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前身就是新竹家喻戶曉的客家餐館,五層樓的洋樓,是新竹市的地標之一,閒置多年後,新竹市政府將其整修後,現在是舊城區的新亮點,也是大家認識新竹的起點。

[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
吳欣恬]
目前主要是以我們108為出發點,那就是大同路跟中央路這個十字路口我們從這邊開始出發,方圓大概一公里以內,其實都算舊城區。

小小的舊城區,就有20幾處古蹟和歷史建築,還能看到各個年代不同的建築空間。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客籍)]
在時間上濃縮了北台灣開發300多年的歷史,在空間上,又因為過去是北台灣的行政中心,同時它也濃縮了最多的歷史建物,古蹟。

舊城再生基地推出舊城廚房小旅行,由新竹在地人李元璋老師帶著大家走訪街區,介紹在地食材和食物歷史,從美食的角度切入,來認識這座城市。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客籍)]
台灣人、中國人都愛吃,一講到吃,就是大家就會有興趣,這是我們吸引大家走入新竹文化、在地文化的一個最好的招數,一邊走、一邊吃、一邊講這個以前的故事。

光復以後,日本人撤回,撤回去了,然後在店裡面的糕點師傅,就他的親戚接手,傳接了那個店裡面,酒家裡面做糕點的技藝。

來到車水馬龍的中正路,這段短短的100公尺,走路不用10分鐘,但講起故事,1、2個小時也講不完。

日據時代它是全台灣第一座,擁有中央空調的歐式電影院。

今天的小旅行,走訪的是東門區塊。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客籍)]
北城、南城、西城一帶,已經是傳統聚落,人煙密集,同時因為象徵意義上來講,東門一帶尚未開發,同時日本人是一個崇尚東方的帝國,所以它著意發展東門區。

斜對面那邊有便利商店,那一棟,從前是金龍飯店,整棟都是,氣派非凡。

東門城是現今唯一被保留的新竹城門,但對著城門的東門街,可不是原本的東門街,一旁不起眼的小巷,才是清代的東門街。

這個地方的歷史是層層疊疊的,你現在站的,是清代的舊道,我現在站的是日本人規畫的,你看,它是直線的規畫,全部都拉直的,但是我們走的這個清代舊道卻是蜿蜒的。

穿過窄黑小路,出來就是東寧宮,新舊融合的老城區,令人驚豔的地方太多。

[遊 客
陳先生]
我是新竹市人,我到現在都沒有走過,對,所以這個認識其實我覺得不一樣啦,它的文化的累積,其實我覺得不輸人家所謂的台南的古城。

[遊 客
徐小姐(客籍)]
像這種街道我們以前都是騎機車就直接走了,但是就不會像現在,欸,原來這個小小的巷弄之間,原來有這麼多好玩,特色的景點這樣。

[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
吳欣恬] 除了大學四年是在外面讀書以外,其他時間我都是在新竹這邊,但是小時候對這邊的認識真的很薄弱,因為通常沒有一個活動的老師會把舊城的故事跟地理位置,跟以前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那麼的詳細。

[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
彭婉寧(客籍)]
這裡滿多就是那種老店,然後看起來都很樸實,那大家經過的時候,平常都不會進去,但是其實每一間店,它都有非常多的故事可以去問。

夏天咬一口冰,清涼消暑,絡繹不絕的客人,說明這間店受歡迎的程度。

[冰店老闆
蘇文祥]
做冰棒的技術是從空軍那邊過來的,就最早差不多50幾年前,它的空軍菸廠福利社,生產的冰棒,菸廠被公賣局收走了,那員工全部解散,那時候我爸爸就出來開了(冰店)。

早期不是清冰就是果汁冰棒,而它們的冰棒,可是高級冰棒的代名詞。

[冰店老闆
蘇文祥]
814冰棒就是它裡面有加了奶粉,它是因為那時候物質缺乏,他比較有辦法從美軍那邊拿到一些奶粉。

時代改變,各式新奇冰品不斷推出,但老冰店不改配方,堅持傳統。

[蘇文祥女兒
蘇映慈]
2、30年前是我來做的話,我可能會被那些動搖,就是說我們要跟進、我們要改變怎麼樣,可是到了,現在到了50年,然後我們還是可以完好的活下來,存活下來的話,那我覺得,保留傳統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

小小一支冰棒,保留的不僅是老味道,更是歷史的傳承,舊城再生基地的夥伴,也透過訪談、拍照,把這些故事留存下來。

那你們現在冬天有還是繼續賣,對,冬天有做冰棒,就做冰,但是沒有賣麵,可是淡季、旺季差很多。

[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
吳欣恬]
覺得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這件事情,可能在未來,有些店家他們可能沒有人繼續傳承下去,那這些店家的故事就是沒有被記錄下來。

許多老店看來並不起眼,很容易走過錯過,要是了解了歷史脈絡,再細心觀察,會發現處處是寶。

老闆那你可以先講一下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這個行業,然後你大概做了多久,從打娘胎開始到現在,打娘胎。

林麗生的父親民國34年從福州來到台灣,就在新竹開了間裱褙行。

[裱褙行 老闆
林麗生]
當初這條老街是一個文化街,它有賣文具、賣紙張、賣刻印章、裱畫,所以他就選擇在這裡落腳。

林麗生高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學,當時生意正好,往來的客戶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家族。

[裱褙行 老闆
林麗生]
他大部分都是以大陸撤退來台的一些官夫人,或者是官家,那本土的客源就是李家、鄭家、林家、周家、魏家、吳家,這些大家族他們以前在日據時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在收藏。

裱褙沒有永遠出師,因為你遇到的狀況,每一個狀況都不一樣,你知道,所以為什麼我會喜歡這一張就是,因為這個狀況我處理掉了,我很高興,欸,我用我的想法,我用我的理解,我用我的技術,去把它處理了。

[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
彭婉寧(客籍)]
那個老闆從小到大都住在這裡,那我們上次去問的時候,才問到說,欸,以前中央路這邊居然是有辦那個年貨大街,可是現在就很落寞,然後是問了很多老店,才慢慢就是拼湊出這邊以前的樣子。

髮廊轉燈不停旋轉,每天一早7點半開門,到晚上8點,吳秀菊是新埔客家人,國中畢業後原本在紡織廠上班,後來想學一技之長,就把工作辭掉,到新竹一間有名的髮廊當學徒。

[美髮行 老闆娘
吳秀菊]
新竹以前有幾家很有名,我媽就是去髮廊做頭髮,我媽她想說,我想要學做頭髮,那就乾脆工作放掉,就出來學。

這種的叫作做頭髮啦,以前的人都說我要出門去給人家請,要做頭髮就是這樣上捲子這些,上捲子現在年輕人不會捲了,比較沒有學了,都用電棒去捲。

10年後,她自己開店,還去美國進修,精湛的手藝,讓許多客人都跟了她2、30年。

[顧 客
蘇小姐(客籍)]
技術超好的,超棒的,就是燙起來的頭髮都很自然,你給她做了之後,你就會愛上她。

[美髮行 老闆娘
吳秀菊]
我現在搬過來這邊,換新的地方,客人說,你這就可以丟了,那也可以丟了,我說不要啦,這都還可以用,我們客家人都是說,還可以用的東西我們就不要把它淘汰這樣子,(老主顧也跟著妳走),對,我的客人有的讓我做30幾年了。

吳秀菊不僅幫客人整理頭髮,也整理心情,讓顧客走出大門時,內外都神清氣爽。

[顧 客
蘇小姐(客籍)]
她能讓人家放鬆,有什麼心事啊,什麼可以跟她吐啊,對啊,我常常把垃圾倒給她。

[美髮行 老闆娘
吳秀菊]
就像我們隔壁鄰居過來跟我們聊天,我們就會跟他勸一下,不然就聽她講一下,她發洩一下,她就會覺得,嗯,比較輕鬆,就這樣。

泛黃的價目表、深具歷史感的貴賓卡冊,都是時代印記,一本本30年前的髮型書,也是店內的寶。

[美髮行 老闆娘
吳秀菊]
以前的瀏海就剪厚厚,現在瀏海就剪薄薄這樣撇過來,所以像這個這麼久的髮型書,我不太捨得把它丟掉,叫作一種很寶貴啦。

30年前的髮型,有些看來還是一樣時髦,流行趨勢不斷循環。

[美髮行 老闆娘
吳秀菊]
你齊的、長的、短的那些,披頭啊,法拉頭啊,這種的不會褪流行,不會改變的啦。

轉個彎,來到這間瓷器行,70歲的老闆娘林蘇瑞燕,是寶山客家人,20歲出嫁後,就跟著夫家經營這間店,已有百年歷史的瓷器行,是她的公公創立的。

[瓷器行 老闆娘
林蘇瑞燕(客籍)]
(南寮)漁港那邊下貨,日本人很相信我公公,他就一個扁擔,有貨來他就叫他去拿回來,挑回來,(挑擔),對,挑擔,(用走的喔),用走的,沒有車子。

當時瓷器大多從日本進口,新竹許多餐廳的碗盤、杯子,都是和他們家買的。

[瓷器行 老闆娘
林蘇瑞燕(客籍)]
買菜,順便那碗盤啊,碗盤不像說現在哪裡都有嘛,我們這條街才有,比較多嘛,對不對。

民國7、80年生意最好時,從早上5、6點,開到半夜11、12點,光這條街就有10幾家瓷器行,現在只剩1間。

[瓷器行 老闆娘
林蘇瑞燕(客籍)]
新竹市每個人都認識,清山行、清山啊啦、清山這樣,他要過世的時候,叫我們(招牌)一定不要跟它拿下來,這一次我老公過世,我兒子一直不要給我做,我說,不行,我現在還在,公公交代什麼東西,有沒有,我們就是這樣再做下去。

新竹市是個族群融合、新舊並存的城市,多元的內涵讓它更加豐富,放慢腳步、細細品嘗,就能發現它的精彩。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客籍)]
用腳步重新去測量這個城市的地理空間,同時用心靈重新去測量這個城市的文化空間。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