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永靖鄉,地名其實是源自鄉裡的一條「永靖街」而來,清嘉慶16年,廣東饒平客家人,購地建街,永靖街商號林立、熱鬧非凡,街區中心的永安宮,更是附近72庄的信仰中心。如今只能從還留存的幾間老店面和街屋,遙想當年風光,相較於隔壁熱鬧的員林鎮、和有觀光景點花園公路的田尾鄉,知道永靖的人沒那麼多。為了找回永靖風華,在地人舉辦了一個創新工作坊,號召年輕人一起來關心永靖的發展,並且透過編寫在地誌的方式,親身去採訪熟悉又陌生的家鄉,自己的故事自己寫,也希望藉由在地誌,有更多外地人,看見永靖豐富的文化和特色。
一份嗎,一份這一樣的,好。

親切招呼客人的詹雅晴,是這家鬆餅攤的老闆娘,一直在外地讀書工作的她,五個月前決定回鄉創業,不論是甜的巧克力、蜂蜜,還是鹹的起司口味鬆餅,都很吸引人==ns==

[永靖青年
詹雅晴(客籍)]
小時候(永靖)比較熱鬧一點,現在就是有比較,沒有像以前那麼熱鬧,第一個是想說可以陪家人,然後第二個是想說,就是看在永靖這邊可不可以有一點,就是,嗯,就是想帶一些新的東西回來這樣子==ns==

35,謝謝,收你50。

爐火正熱,傍晚時分,正要開始忙碌,胡又壬是另一個永靖返鄉青年,曾在台中的西餐廳工作了七、八年,最近才回來開了這間麵店。

[永靖青年
胡又壬]
因為台中的工作比較多,然後,如果算起來的話應該算薪水比較好,因為永靖的薪水都是那麼固定,自己想說不然之前有做過餐廳的經驗,餐飲經驗就想說,不然自己開店看看這樣子,希望永靖能發展一些有觀光產業的東西,一些事業。

和大多鄉下一樣,住在永靖的以老人、小孩居多,年輕人都往大都市跑,像胡又壬和詹雅晴這樣的返鄉青年,畢竟是少數,而且工作機會並不多,除非自己創業。

[文大建築都市設計系 助理教授
黃光廷]
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那年輕人口外流其實就是很多鄉鎮它,發展比較遲緩,甚至衰退的原因,那可是現在這五、六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返鄉,在農村、在鄉村裡面找回很多,其實曾經屬於他們的過去,那我們覺得永靖其實也應該要有這樣一個機會。

[社區創新工作坊 團隊
黃國誠]
其實做社區的這件事情,在這個地方啦,沒有說那麼,那麼發展這樣,所以我們希望說,可以吸引一些年輕人回來,就這邊當地的,還沒有出外的啦,還沒出外的或是說從外面剛回來的,所以讓他們知道說,其實這邊還有一些事情,大家可以一起來,有一個夢想這樣子。

但是,永靖在哪裡,又有什麼特色,有時候連永靖人都很難說清楚。

[社區創新工作坊 成員
詹福祥(客籍)]
我只會介紹說我們很多田,然後就是特產芭樂,其實特色想不出來,我們每次都會說,沒有特色就是我們的特色。

[永靖冰店業者
邱明光]
我也不曉得,(想不出來),想不出來,真的想不出。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林怡良]
他們就說,啊,不知道,然後我就只好,我就只能說,我們隔壁的鄉鎮,員林,田尾。

[永靖青年
胡又壬]
如果講員林的話就可能有,有一些人會有聽過,永靖的話就比較少了,(那你都怎麼去跟他們介紹這個地方),我都說就在員林的下面啊。

但這個鮮有人知的小鄉鎮,寶可多了,更和客家息息相關。據調查,永靖大約有四萬人,其中八成是客家人,主要是饒平客。

[彰化縣永靖鄉 鄉長
詹木根(客籍)]
姓詹的,姓邱的,還有姓陳的部分,是三百多年前呢,至今,客家子弟,但是經過這兩、三百年,永靖的客家人呢,都被同化了,所以不會講客家話了==ns==

而這條永靖街,就是饒平客家人所建立的。

[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
那時候有六股,六股,有姓邱的,姓詹、姓張、姓胡,大家一起出錢,直接買地建街,一開始,建街是木造的,木造的,廟是泥磚屋的==ns==

永靖街的發展以永安宮為中心,永安宮主祀三山國王,已有202年歷史,是清代附近72庄的信仰中心。

[永靖永安宮 副主委
黃有信(客籍)]
這72庄,就包括社頭,這個田尾,海豐崙那邊,永靖,就是說,像那個媽祖會一樣說,一庄一庄,就來加入這個王爺的這個會。

曾經熱鬧非凡的街市,是鄉內的商業貿易中心,雖然沉寂已久,仍可從留存的老街屋、老店窺知當時的情景。

這排房子其實如果好好整理,我覺得整條永靖街,最漂亮應該是這。

可以看到這些中醫的診所其實,房子都特別的漂亮,像這個是兩開間嘛,所以當時一定是兩棟一起蓋的,那我們剛剛前面還有看到那棟也是,三雄中醫那邊也是兩開間。

為了找回永靖風華,在地人辦了,「湧進吧!永靖」創新工作坊,號召年輕人一起來發現永靖。

[社區創新工作坊 成員
黃國誠]
所以我們這次取這個名字叫作「湧進」,因為這裡的地名也叫「永靖」嘛,對不對,我們希望說,這個「湧進」是可以把這個年輕人呼喚回來。

上次工作坊透過資源盤點,大家找出了永靖值得推廣的故事和景點,這天,就以老街小旅行為主題,探訪永靖、拜訪店家,最後再以在地誌的形式來呈現成果。

[社區創新工作坊 成員
吳昭怡]
我們發現現在那個在做社區營造的時候,其實需要一個支力點,就是說,要有一個點讓所有的事情動起來,然後,我們看了一下發現,現在其實雜誌是一個表達自己的方法,然後又可以有所產出,而且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互動==ns==

等一下我們會分工,每一組都會有人,可能是要負責問問題,有人負責記錄、有人負責拍照,可能阿婆在準備的照片,特別是你拿到會有期待的感覺。

我們要做些什麼事情,那吃的呢,剛剛我們抽到什麼。

透過行前討論,決定好路線和採訪重點後,準備出發,第一站來到城腳媽。

[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
三山國王廟在那裡,三山國王它的後面就是這個城腳媽,這個都兩百年,兩百年以上,先有城腳媽,才有永靖街==ns==

[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
城腳媽的後面有一條水溝,水溝,有那個水流屍,所以永靖人,就把她伺奉在裡面來拜,因為,以後說這裡有一個城門,城門,永靖有城門設在這裡,所以大家就稱之為城腳媽。

廟後方,一棵高大榕樹包圍著廟,路邊遇到的阿婆說,其實有玄機。

以前那裡是都茄苳,那樹籽從茄苳那上面長起來,一條根通到地上,你從後面拍就知道了,那個茄苳的根部,都被這棵(樹)給包起來了,包起來這樣喔。

榕樹包茄苳樹形成奇景,而廟前的獸魂碑,也有故事。

[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
因為城腳媽的旁邊有那個屠宰場,殺豬,有城腳媽來保佑,所以以前每年的六月,六月、還有七月,很多普渡的拜拜,還有做戲的==ns==

走回街上,這間開了21年的冰店,承載著許多永靖人的回憶。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劉智維]
這個地方以前是個醫院,老舊的醫院,然後後來因為醫生沒有在看診,然後就租給他們,然後來開冰店這樣,然後他們家的那個圓仔冰我覺得很好吃==ns==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蔣鴻銘]
就是那時候還沒有摩托車,然後為了買冰,偷騎摩托車,騎來這邊,停在那個巷子口,用跑的過來買,也是只是為了吃圓仔冰這樣子。

[永靖街冰店業者
朱春枝]
你看我搓湯圓,搓到這個手都(變形了),以前沒有機器啊,都是用手工啊。

不過只是一間鄉下小冰店,卻讓在地人難以忘懷,喜歡的不僅是好吃的圓仔冰,更是這裡的人情味。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蔣鴻銘]
很久沒有回來這邊,我去當兵,回來老闆都還記得我,你是跑去哪裡,都沒有看到你,我說我去當兵啊,當那麼久。

不論是文化景點、還是當地小吃,都是永靖人想要分享的,拍照、探訪,要找出永靖值得讓人認識的地方。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陳毅維]
選定好了店家,甚至就是說有一些特定的人物,那我們覺得就是說能夠突顯出當地的產業,然後也可以就是當地人物的特色出來這樣==ns==

[社區創新工作坊 團隊
詹福祥(客籍)]
大家都是走過、經過,根本不會停下來,就是做一個小旅行,讓大家,不用說花大錢,也不用說多複雜的規畫,就可以來這裡輕鬆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鄉下的那種氣氛這樣子。

[社區創新工作坊 團隊
吳昭怡]
大家回來的時候,看到那個照片印出來的時候就說,哇 原來是這樣、是這樣,然後他會告訴你說,他其實真的住在這條街上,但是他已經很久沒有機會進去那一間店。

[文大建築都市設計系 助理教授
黃光廷]
永靖其實有很多值得,不是,不曾來過永靖,或者,只是路過永靖的人,停下來駐足去了解的,那,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刊物,希望能夠呈現出一些,未來可以就是向,不是永靖的人去推廣的一些,屬於永靖的很有趣的故事==ns==

透過工作坊,永靖人更了解自己的家鄉,外地人也可以透過刊物來認識永靖。

[社區創新工作坊 成員
吳昭怡]
有五十多歲的永靖人,也有二十多歲的永靖人,有人是導遊、有人是建設公司老闆,有人是老師,什麼什麼什麼的,那我覺得這樣子豐富一個在地的雜誌,才會變得很有生命力。

[文大建築都市設計系 助理教授
黃光廷]
在地人其實就有在地人才看得到的東西,可是我們外來,有外來對於這個永靖的不同的看法,關鍵並不是在於哪個辦法比較好,而是在於說,這兩個觀點其實應該要發生碰撞,那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小的發現的累積,能夠慢慢找到很多不同看永靖的角度==ns==

挑選照片、討論版面設計、相互激盪,在地誌慢慢成形==ns==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林怡良]
永靖枝仔冰,冷冷硬硬,掛壁掛時鐘,牲禮放桌上,蚊子飛來叮,釋迦不叮叮榴槤,我們可能老一輩的老阿公他們可能比較會知道,這就是我們永靖人獨特的口音,客家人血統,有客家人的血統,又有閩南,閩南語的腔調。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劉智維]
那這張圖片是什麼,就是剛剛講的,就是,城腳媽衪後面有一棵很大的樹,大家遠遠都說那個是榕樹,然後我們進去一問才發現,它不是榕樹,他說本來是一棵茄苳,然後後來因為榕樹在那邊生長出來之後,然後把那棵茄苳包圍起來。

[社區創新工作坊 學員
陳毅維]
我們就是說,希望能夠凝聚當地的居民,能夠就是說,有大家能夠同心合力的在這邊,就是為當地能夠付出更多的心力這樣子。

[永靖街冰店業者
邱明光]
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什麼任何的觀光東西啊,人家不會值得說專門跑到永靖來,來逛一下街,然後再出去,老街如果能夠改造的話,吸引一些外客進來,永靖街一定會更發展。

[文大建築都市設計系 助理教授
黃光廷]
那當台灣走向一個文化越來越成熟的一個階段,大家會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根在哪裡,那我覺得這個,這樣子的活動或工作坊,或者這個刊物的發行,其實就是希望幫助大家尋根,不只是永靖的根,也是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根==ns==

第一次嘗試採訪、編雜誌,這群素人透過引導和實際操作之後,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的家鄉都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也找回失去的認同,憑藉著對家鄉的感情,一股想要改變的力量,正在醞釀著,永靖人要開始湧進了。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