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市區有一間近半世紀的帆布老店,看起來並不起眼,不過第二代秉持著對帆布的熱情與服務的精神,繼續戮力經營,雖然時代轉變,農業、運輸業對防水帆布的需求下降,老闆夫妻仍「客製化」配合鄉親的需求,並開發新產品,因此現在不少年輕人會來光顧,尤其各式色彩鮮豔又具防水功能的帆布包,大受遊客青睞。台東市區有間小小的傳統帆布行,傳承到第二代,走過近半個世紀,你想不到的是,它也得解決鄉親生活上的各種疑難雜症,這天就有鄉親來買摩托車罩。

[民眾]
摩托車比較不會晒壞,下雨啊,(沒遮)會生鏽。

一會兒又有鄉親拎著工具袋,請老闆幫忙修補。

[民眾]
這個是裝板子,這個是裝三腳架跟電動機,(那你都來這邊補),是 老主顧了,(補幾年了)?大概三十幾年了。他媽媽的時候就認識了,第二代了。

就連國軍弟兄使用的帆布篷損毀,也都送到這兒來。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像那個阿兵哥他有問題,他也是拿過來我們這邊一定要處理。他有的沒辦法報銷,那一定要去重新去幫他做,我們就要幫他弄,所以我們會做這樣的工作,不是像一般公司行號就是說,我們做新的東西,主動去銷出去,我們是要等客人來,才有辦法做。

從前傳統農業、運輸業,都會大量使用帆布,但隨著時代轉變,需求下降,帆布行也只好跟著轉換型態。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社會型態改變,古早以前,最早的時候是以農業為主,然後再來是運輸業,那現在已經,這些都轉型,沒有所謂的大宗(訂單),那就是,做這個市面上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再來生產。

店裡頭很多經典製作帆布的機械,都上了年紀,老舊機器在崗位上盡責,雖不符效率,老闆卻捨不得換掉它們。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這個都叫雞眼,它有大小,那是因為小的是我們用在這部分,那大的話,我們是用在卡車的帆布上面這樣。

店面吊掛著各式各樣的帆布包,都是老闆兩夫妻親手縫製,有些可愛的樣式,其實是從工具袋演變而來。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剛開始就是,公賣局在配送菸的時候,那個是所謂的菸袋,有公賣局的LOGO在上面這樣,然後,那慢慢的就是,這個當作工具袋、農具(袋),農用的時候,他們就會裝農具、農藥什麼的。

大大小小色彩鮮豔的手提帆布袋,其實是學生上游泳課怕弄濕包包,才應運而生的產品。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現在就(是)因為很多妹妹就喜歡玩水,就會帶這個東西,現在會流行是因為那些妹妹的關係。

小小的便當袋,採用帆布製作,對媽媽來說,清洗可就方便多了。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媽媽一天到晚在清洗很累,這(帆布材質)用擦的就可以了,才會有這樣的便當袋,是做成圓的啦,還有這種方的,還有扁平的,這樣的三種這樣。

功能性極強的帆布袋,加上鮮豔的配色,有個性不會「撞包」,意外受到觀光客的青睞。

[遊客]
哇 沒有看過顏色這麼鮮豔的,然後也滿有現代感的,對,然後我就記得了這個,在台東有這個帆布行。這邊的顏色變化,還有那個樣式、尺寸更多的變化,對。

[遊客]
這種斜背的,感覺更年輕化一點,不會說因為是帆布材質,好像是阿嬤在背還是媽媽背的,所以這種應該是比較喜歡。因為它還有做拉鏈釦子設計,所以就更防水,出外帶也很方便,不會像提菜籃。

[帆布行老闆
韋貴光]
就是年輕人他們來,因為,會認為說這些東西是比較,標新立異的東西,比拿LV還要好,又實在,所以他們會來,那這方一面又要感謝這些學生,尤其是當地原住民的小孩,因為他們用顏色很大膽,就是這樣子大膽的用色,大膽的去使用這些才變成流行。

不同材質交雜各式設計款的帆布包,深受旅客歡迎,但老闆堅持不交工廠量產,以手工親自縫製,老帆布店在創意與傳統中找到平衡點,不被時代的潮流淹沒。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