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臺東關山青年在念大學時攻讀廣告,卻因為家人說「家裡的米廠忙不過來,需要人手」選擇打包回家。原來也沒有想久待,但這些年他除了因為更深刻認識家鄉、積極行銷自家米廠的產品,也把在外面所學的新觀念帶回家鄉,以土地為平台發揮了更大自我價值。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用米穀粉烘焙蛋糕,為下午的社區活動準備點心。
有客人來了,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招呼客人。
像我們池上的部分的話,然後它有客家園區,它有一個之前是跟木柵動物園合作叫牧野農場。
還得為遊客介紹附近的景點。
這8個桶子就是我們,可以想像是個超大型的冰箱,它會把烘乾好的穀子,存放在裡面。
有時還得負責米廠導覽解說的工作。
各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好像有若有似無的池上大橋,對不對,從那個地方開始往下推,一直到下面,看到盡頭那邊,全部都是有機田區。
他是范植皙,緊湊忙碌又瑣碎,是他回到家鄉關山這些年來的日常。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右)
那時候他們就說,這邊真的很缺人,問我們要不要回來,然後我就想說爸爸老了。我就回來幫爸爸這樣,原本預計說可能3、4年之後就要,可能去北部啊,或是去上海,然後殊不知現在就是第7年了。
要種向日葵花籽,有機的向日葵花籽,感覺,很危險,不妙了。
他原本是要去中國大陸當交換生的,因為家人的希望他回家幫忙,他就放棄了。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我原來是要去寧波和上海,就還好沒去, 我想我在那裏也,賺不到什麼錢啦,也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住,我感覺和我的爸爸、媽媽一起住,雖然多多少少會吵,但是有家人感覺不一樣。
雖說是米廠老闆的女兒,但巡田水、田間管理,所有基層的工作樣樣都得做。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就,對,也是要去看,可能早上的時候,就會輪流嘛,可能妹妹在,就妹妹去看,妹妹不在,就會去幫忙看一下這樣子,順便隔壁鄰居互看一下,欸,可能它的這邊怎麼缺一角,或它這邊怎麼乾掉、黃掉,我們就會互相通知。
他的母親劉張妃姝欣慰的說,女兒願意留在鄉下,真的很難得。
范植皙母親 劉張妃姝(左)
我們鄉下哪有年輕人,沒有啊,你要找一個年輕人說,我們甘願待在鄉下,留下來,來耕種,來做生意,來幫忙,現在的年輕人很難了,很難,真的,我也很高興我的孩子,自己甘願,留在家裡幫忙。
因為我剛剛說,其實我們這邊很多都是選用,產銷履歷的東西,所以這個茶,因為是我們自己調配的,它裡面有,我們這附近小農種的一些花草在裡面。
大學念的是廣告系,要如何推廣自家米廠產品的工作,自然就成了他的責任。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基本上就是,我是負責這邊餐飲的部門,然後我還負責行銷的部門,剩下的部門,很像產銷履歷管理,或是農民溝通上面,就是由妹妹那邊處裡。
返鄉這些年,他很積極地在推廣米食,他將米廠的展售空間,改造成咖啡廳,要讓米廠不只是碾米、賣米的地方。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想要讓大家更有機會接觸到米,跟所謂的米食料理的部分這樣子,大家最喜歡就是喝咖啡嘛,所以我們就想說結合咖啡,跟我們的米食、米穀點心,然後一起做這樣子的咖啡廳。
好幸福喔,黃色的是什麼,黃色的是百香果,鹹鹹甜甜的,這很像是鮮奶那種,很好吃耶。
客人讚不絕口的餅乾,都是范植皙用自家出的米穀粉烘焙而成,他期望用這些甜點,顛覆一般人對米食的想像,吸引買米之外的消費群。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就是你只要看得到的,我們店內的東西都是用米穀粉做的,甚至連我們的餅乾,連我們的達克瓦茲,連我們的提拉米蘇,也全都用米穀粉做的。
攤位上賣的是與傳統米食很不同的米製品,就連包裝也不一樣,他除了在自家米廠幫忙外,也經常四處去擺攤,要將米製品更多元的利用,分享給消費者和在地的婆婆媽媽。
返鄉青年 范植皙(右)
因為城鄉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會希望說,把我們所學,或是我們看到好的東西,一起帶回來這邊,然後可以在這邊深耕,然後讓它是被更多人看到,或是可以讓這個地方變更好的。
很好吃,有艾草的味道。
范植皙會對地方的活動如此熱衷,是因為他想賣的不只是自家的米,他還想為關山的良質米找到新的賣點,創造共好。
范植皙母親 劉張妃姝(左)
大家一定要一起提升啦,大家共好嘛,這樣才有辦法,整個社會才會比較好啊,可是就是因為我們在地嘛,在地,你對在地還是,一定有一個責任,留下來的,你看我的社區裡,不是老的,不然就是不方便的, 我們社區的照顧啦,老人家需要什麼幫忙,我們可以幫他們,我也希望,可以將這件事情做圓滿來。
記者 邱月華
回到鄉下,范植皙除了要忙米廠的工作,對社區的工作他也很熱心的參加,他希望將所學的,和新的觀念帶回到家鄉來。
然後有一些人會說,水泥的這種田埂不是不好嗎?在有機農法裡面,它可以阻絕掉害蟲,這樣害蟲沒有地方可以躲, 讓害蟲沒有地方棲息,但是好蟲也沒有地方棲息了,對,所以我們會變成說,會在這中間有所取捨。
領著大王國小的教師走入有機田區,實地去看農作物成長的環境。
當這一台車,經過一個晚上,開燈的洗禮之後,它可以至少有7桶(蟲),這麼多喔。
老師和孩子們好奇爬上捕蟲車,一睹成千上萬的蟲蟲屍體。
蛋白質啦,喔,超噁,超噁的。
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就更加深刻了解有機種植要面對的難題。
偌大的碾米廠又如何用「聲波捕鼠器」,驅趕小蟲和小動物
臺東大王國小老師 張釋月(右)
我們今天真的進去到廠區之後,才知道,整個在製作的過程中,原來有這麼多很專業的學問,小到可能連那個老鼠的聲音,這個是非常,我覺得是符合科學,非常有智慧的想法,就是摒棄了用農藥這件事情,親身就是參與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
那一般我們碾米工廠的話會有兩個主要的區塊,一個是碾米區跟包裝區
食物和農業本就是一體的兩面,范植皙帶著老師們,從田間到米廠走一遭,詳細地解說,穀子是如何從稻禾一步一步的變成白米。
臺東大王國小老師 張釋月(左)
為什麼會來呢,因為植皙老師跟我們分享說,他在推動米食的一個,食農的教育這樣子,那我們中年級的老師覺得,希望能夠從食農教育裡面去認識,然後延伸到教學裡面,再推動給,就是把這樣的想法,跟這樣的學習,分享給學生。
粗糠爐它就是燒粗糠的爐子,它藉由粗糠的燃燒,產生熱能,然後由這些熱能變成烘乾它的能量,剩下的灰灰,更好回到土地上(分解)。
會這麼用心和學校合作食農教育,是也在學校兼課范植皙,在課堂上意外的發現,怎麼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對土地也如此的陌生呢?讓他深感不妙。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右)
因為偏鄉太缺老師了,所以我一回來,就馬上被抓去教書,那中間我就發現,其實小朋友逐漸跟土地是脫節的。然後再加上,其實小朋友最近的飲食,不適合他們這年紀,可能小朋友1、2年級喝咖啡,我就有跟學校說,我們一起來推食農,然後剛好學校那時候的想法是,我們需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這邊在地在做什麼。
但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他就以米廠作為教師講習的所在,讓老師們來到稻米生產的地方,了解食農的真諦,食物消費和農業生產的又有何關聯。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左)
老師每天都要教學生,你讓老師知道,你想要做的事情,和他說綠色的理念,他會比較知道,如何教學生,讓他們,讓學生比較知道,怎麼做,對土地比較好。
那邊也可以,我們先包這個,也有白豆沙啊,任君選擇,就是以防萬一大家不喜歡吃紅豆,以前他們老祖先認為說,天圓地方,要有留一個,以管窺天的洞,順便這個洞,剛好也是象徵說,就是因為他們通常會留一個銅錢大小,就是一元復始的概念。
大手小手有樣學樣地跟著范植皙,揉捏著手中糯米糰,一邊聽著范植皙說米食和文化的關係。
臺東大王國小老師 葉舜祺(右)
了解到文化是,這個糕餅的由來,讓我們更能體會就是,由於時代的變化,然後對我這個食材,跟它的造型的影響,還有他賦予的意義,因為這是一個文化傳承,如果是說,我們只知道吃不懂得它的意義,就非常可惜。
趕快,快壓快放,快壓快放,它就比較不會黏手
怎麼糯米糰在他的手上就這麼乖巧,到了自己手上就難拿捏了呢?
通常有這種縫它才是正常的,沒有那個縫你就會知道說,它絕對是有放別的麼東西。
透過一堂歡樂地米食製作課程,孩子們未必能讓理解何謂食農、何謂飲食文化。
遊客 楊喬茵(右)
我會忘記,(你覺得今天上課有趣嗎,怎麼有趣跟我分享一下),很好吃。
但從滿足的笑臉中,孩子們至少是嘗到了健康安全的食物有多美味。
遊客 楊恩綸(右)
(你覺得自己做,跟買的有什麼不一樣),比較好吃,(怎麼說比較好吃),就是比較好吃。
而所謂的食農,正是透過==CG in==手做的過程,了解食物來源、學習選擇食物的能力,進而懂得去尊重與感恩,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的==cg out==一種體驗教育。
為什麼,你們也可以去上東大也有開啊,東大有開食品學程,都是晚上的
趁著農民來米廠開會的空檔,范植皙不斷的鼓勵農民再進修,其實他自己就是證照王,返鄉期間考了20多張的證照。
臺東關山返鄉青年 范植皙(右)
我是想說有備無患,你先考起來,你要用到,你就有資格去做這些事情,你沒有考,你就沒有這樣的資格,去做那些事情。
會考這麼多證照,是因為要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范植皙說,人和土地是離不開的,他很高興能夠回到家鄉來,不但能陪在父母身邊,也能實際接觸到土地,將來他會以米廠為基地,完成更多的夢想。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