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們都說教育要注重五育均衡,現在還要多一項「食育」,幫孩子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讓他們有「活得好」的能力。一直以來,學校的營養午餐,只注重價格和衛生,少了食物背後,環境永續與情感連結的部分。食育要從小開始,營養午餐便成了台灣許多校園實踐食育的第一步。像彰化溪州的公立托兒所,兩年前開始請在地農民提供安全食材,也帶著孩子到田園裡認識作物的生長、認識農民工作的環境。而高雄美濃的福安國小,還不只有短暫的農事體驗課程,小朋友午餐吃的飯菜,是自己種的,從頭到尾實際參與作物的生長過程,能夠更接近、體會土地。<今天吃這個螞蟻上樹對不對,好,那螞蟻上樹你們有沒有看到上面有綠色的,有,綠色這個是什麼,紅蘿蔔,綠色的,小黃瓜,對,小黃瓜>
午餐時間到,小朋友吃著豐盛的佳餚感覺好滿足。彰化溪州,從二年前開始捨棄一般營養午餐的發包模式,請在地農夫提供食材,讓全鄉公立托兒所,300多位小朋友,都能吃到在地食材為主的營養午餐。
[溪州鄉立托兒所學生]
飯飯,(還有呢),紅蘿蔔,(好吃嗎),好吃。
[彰化縣溪州鄉
鄉長 黃盛祿]
最主要的目的,當然讓他們吃得乾淨、吃得健康,也讓他們吃得快樂,那也間接的讓他們了解我們本鄉的農特產品,希望他們長大以後,更喜歡這個故鄉,跟愛這個土地。
碗中的飯菜,來自自己生長的土地,種的人也許就是隔壁鄰居,食材來源安全透明,更藉著到農場參觀,讓小朋友認識作物。
<你們有吃過伯伯種的小黃瓜嗎,有,在學校有吃過,好吃嗎,(好吃),小黃瓜就是像這樣子長大的。叔叔教你,對,你試看看,真的不太好採,這個豆子拿好喔。>
[溪州鄉立托兒所
老師 鄭惠文]
我們會針對說,看(說)這個課程我們怎麼樣去融入,然後教小朋友說,這是哪個品種的,或都是說請教農夫。小朋友從不知道到知道,對,然後從不愛吃到愛吃。
爭取食物自主權,也讓孩子拉近與土地的距離,近年來,許多地方都相繼舉辦插秧收割等的農業體驗活動,不過,短短一、二個小時的體驗,要孩子學到什麼,其實很有限。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張瑋琦]
他去一次,去玩而已,其實他沒辦法覺得說,耕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讓孩子學會珍惜碗中的食物,高雄美濃的福安國小就做得很徹底,學校有自己專屬的田和菜園,力行,「自己吃的米飯自己種」,多年來,師生一起下田種稻,農民也會來教學生種菜和認識病蟲害。
[福安國小學生
黃欣怡]
捉瓢蟲啊,牠有時候都會躲在葉子的下面,然後都很難捉到,有時候牠還會飛走。
[福安國小
總務主任 童昌雄]
因為老師教學的專業不在農業這一部分,但是把農業的部分把它帶進學校,增加學校教育很多可能性。
校園農場變成有趣的自然教室,也在探索的過程中,創造出孩子與農業的對話空間。午餐不只是吃飽、吃好這麼簡單而已,從產地到餐桌,藉由長時間的親身參與,讓孩子認識農業、也懂得惜福感恩。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