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有豐富的客家文史、農業資源、及天然美景等,但由於相對偏遠,行銷管道不足。為了鳳林發展,深耕在地多年的民宿、餐飲、伴手禮等業者和農民們,集結起來,以鳳林的郵遞區號為名,成立「975鳳林小鎮~玩轉鳳林」組織,申請通過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數位群聚輔導計畫,期能運用臉書、Line等數位工具,打破地域限制,導入更多客群,而這些參與的夥伴,來自各行各業,大家的背景不同、年齡差距也大,初期雖然不是那麼容易整合,卻能把這些問題變成優勢,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專業、互相學習,一起提升,也一起努力讓鳳林被更多人看見。
喝進去等一下暖胃,就猶如一股暖流在心頭的感覺,有沒有感覺到,有,有沒有整身暖暖的感覺,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法藝術家池上鳳珠,今年5月接受台灣好基金會的邀請,回到家鄉池上駐村創作。這是她第一次回到家鄉創作,也是3年來台灣好基金會邀請到池上駐村的第8位藝術家。這些年來,池上的各社團一直希望透過藝術人文來提升生活素質,透過藝文單位與在地合作帶動,經過10年,池上的街景和公共空間改變了,鄉親希望池上孩子能在美學的薰陶下成長。
海岸山脈太平洋的氣流,加上中央山脈南橫新武呂溪谷的山風豐富了池上的光影變化。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幾年來,客家庄有一股找回老祖先青草植物智慧的力量,大風草的復興就是其中之一。屏東內埔有一對年輕夫婦,才30歲出頭的曾志元和郭怡婷,五、六年前開始尋找南部地區獨有的大風草樹種,自己找地復育,製作沐浴包、手工皂和精油等等產品,接下來的目標,還想找回「客家五花」!其實郭怡婷不是客家人,嫁入客庄後,比客家人還像客家人,去年還得到客委會青年新創客家事業競賽的獎勵金,來看看郭怡婷的故事。
這些青草加起來有沒有,它在洗,複方本身它就是,效果會比較加強一點,像這個,這個就是大風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佛像與廟宇雕刻藝術,具體而微地表現出累積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在台灣雕塑領域,除了本土發展起來的奇木巧雕,有很大一部分是粧佛工藝,包括從原木雕刻,到細緻繁雜的漆線或粉線雕、安金彩繪等等。台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柯錦中,是彰化埔心的知名粧佛工藝師,也是台灣極少數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粧佛技術保存者,彰化境內三山國王廟,甚至全台不少廟宇的神佛像出自他的巧手。他現在除了傳統木雕創作,還以獨特的漆線雕技法,開創出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的新領域,讓這項原本隱身在神佛像龍袍內的美麗漆線,展現出新生命。
像這種圖文的話是,水波紋的,原始的年輪,後來加上水波紋,就像流水年華的意思!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東推廣山歌比賽,傳唱半世紀之久,新竹縣政府為了傳揚客家音樂,預計爭取前瞻計畫浪漫台三線3億預算,在竹東鎮打造近3公頃的客家音樂村,結合旅客服務中心、交通轉運站等功能,將竹東打造為客家音樂的基地。不過,有些鄉親質疑,這項大型建設並沒有對準在地需求,音樂人也有些疑慮:傳揚客家音樂,他們最缺的可能不是新館舍,此外,未來的管理營運不會有問題嗎?會不會又淪為大型蚊子館呢。
盛裝打扮,在台上生氣十足唱著山歌,一年一度的客家山歌比賽連續五十四個年頭在新竹竹東盛大舉辦,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可是全國歷史最悠久、人數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山歌比賽,官方於是動心起念提出打造竹東「客家音樂村」的構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要興建館舍帶動地方發展,然而看看另一個例子,2015年底風光開幕的竹東動漫園區,如今卻是慘澹經營,委外廠商為求生存,還另闢歌劇院以歌廳秀吸引遊覽車團客,動漫園區看歌廳秀,令人啞然失笑。預計興建客家音樂村的這塊預定地,歷經客家土樓、客家傳藝中心、竹東行政中心等各種想像,如今幾乎底定以客家音樂村的名稱大興土木,地方鄉親不禁擔心,音樂村裡音符尚未飄揚,地價卻先漲了。
2015年底風光開幕的竹東動漫園區,園區內的蘑菇屋一度創造話題,成為拍照的熱門地點,五月還推出風車季,園區布滿五彩繽紛的風車,企圖吸引觀光客青睞,但遺憾的是,遊客稀稀落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對家鄉認同感不足,可能也鮮少注意家鄉的人事物,由賴和文教基金會培訓的兩位年輕志工洪嘉宜和洪崇銘是彰化二林人,因參與志工培訓而對家鄉彰化有不一樣的認識,兩個人今年決定好好認識家鄉,並成立「蔗青文化工作室」,從自己成長的地方開始做田野調查與影像記錄,今年五月他們決定,透過客籍文學家賴和筆下的二林蔗農抗爭事件所寫的一首詩為出發點,串聯在地庶民生活與文化,規畫出一場二林小旅行,要讓大家了解二林的文化底蘊。
一群年輕人布置場地,正為待會要舉行的小旅行活動做準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以前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高,加上得用大木桶來當容器,早期花蓮的醬油產業屬於區域型經濟,1960年,光是花蓮市區的醬油廠就有18家之多,而且大多以動物為名,像是虎標、鹿標、或獅標醬油,不過現在只剩下一間還在經營。第一代許日1927年來到花蓮,打造「虎標」醬油,第二代許南東接手,曾歷經一場大火後,更名再起,現在逐漸交棒給第三代許桓巽,帶領老工廠走向在地化和精緻化,重新改造店面和包裝,並且改變傳統的行銷模式,除了要守住老顧客,更不斷向外拓展,要更多人都能品嘗到,這90年不變的好味道。
做醬油第一步得先製麴,麴菌養得好不好,可是製作醬油成敗的關鍵。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凱竹畢業於生物科技研究所,不過為了追求夢想,工作兩年後,還是決定放下收入穩定的工作,投入金工設計領域,她拜師學藝,還在2011年考到國家乙級金銀珠寶飾品加工技術士證照,當時全台灣只有300人擁有乙級證照。她回到家鄉花蓮創業,並以花蓮的豐田石、瑞穗溫泉石等在地材料,結合珠寶、金屬工藝,以花東特色以及客家文化為發想來創作,並且創立品牌,也開班授課,分享她所喜愛的金工世界。
燒紅的過程就叫退火,它主要是讓整個金屬的分子排列躁動,躁動之後它是不是,我們之間,分子跟分子間的距離比較開,開的時候你才可以去扭,扭它或是敲打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年前,為了發展科技產業,新竹縣竹東鎮有四百多公頃的土地被劃為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工業用地預定地,其中更有上百公頃的農田被劃入,在地農民過去經歷多次抗爭,加上當地水與電等資源不足,民國84年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決定放棄徵收,民國89年報奉行政院核准放棄徵收,但新竹縣政府仍不願放棄這塊土地,在今年5月22日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改為「變更竹東鎮(工研院暨附近地區)特定區主要計畫」,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展覽,並在6月2日舉行說明會。不少農民及環保團體等舉白布條抗議,當然也有人贊成開發,先帶大家來看整起事件的緣由。
汙染不要來,汙染不要來,良田留後代,良田留後代,水源不在,水源不在,良田不再,良田不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科三期更名為「變更竹東鎮(工研院暨附近地區)特定區主要計畫」後進行第二次通盤檢討,打算要重啟開發,在公開展覽說明會上也有不少人反對,因為他們擔憂,計畫裡的產業專區將帶來工廠,對農田、水帶來汙染,而且新竹縣已面臨垃圾無處可燒的大問題,還有能力負擔更多的廢棄物嗎?此外,計畫中還有將近80公頃的住宅區,在少子化及空屋率高的情形下,真的有必要嗎?繼續來探討這項開發計畫引發的疑慮。
美麗的稻田,傳統伙房,竹東鎮二重里、三重里是純樸的客家庄,當地人多以務農維生,因此聽到竹科園區三期計畫死灰復燃,更名後會徵收土地,大家相當擔憂。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芎林鄉是米鄉,早期有10多家碾米廠,現在僅剩上山村還有一座80多年歷史的水車碾米廠,原本閒置荒廢,文史工作者調查後發現極具文化價值,動員在地志工投入改造活化,營造成青年返鄉發展的基地。而下山村在日治時代更是生產貢米的地方,過去因為局勢混亂,為了提防盜匪搶劫,極盛時期,芎林鄉內有鄭、張、黃、田四家武獅團,練武強身以保護家園,時代變遷,武獅團消失了幾十年,下山村的張健銨十幾年前號召堂兄弟重整武獅團,還免費開班授課。面對都市計畫的步步進逼,芎林人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一起來看。
師父邊說邊示範,徒弟們個個認真聽講。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縣埔心鄉,有一位饒平客家人張風,專門用廢枕木以及鉚釘來創作,廢枕木經過歲月洗禮,更顯質樸、更具生命力,於是張風把腐朽的部分挖除後,枕木呈現出的線條,自然又獨一無二,他仔細觀察枕木形態,創作出了戰士、農夫、漁夫等系列作品,賦予朽木新生命,也找到自己人生的新價值。
這件作品的名稱,叫做出頭,出頭,出頭,那隻老鼠,因為這隻老鼠從縫裡跑出來,頭跑出來,叫做出頭啊,出頭,出頭天啊,出頭天啊。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鄉下地方人口外流嚴重,連帶影響在地的發展,許多鄉鎮都期待透過產業發展吸引年輕人回鄉。彰化縣埔心鄉,一年多前有一個年輕人張景評,在當地有名的歌手黃三元故居旁的另一間老屋,開設了一間咖啡店,張景評原本是就讀藝術設計相關學系,他保留舊房子元素加上時下年輕人喜歡的貨櫃屋風格,也串連起附近的黃三元故居做文化導覽、店裡提供藝文展覽空間與手作課程,希望發展成文創基地,同時他也結合在地農民,除了將農產加入餐點中,更在葡萄產季舉辦在葡萄隧道下享用葡萄宴的活動,成為家鄉的一大亮點。
老屋結合現代元素,這間文創風格的咖啡店,是彰化埔心鄉近期受到年輕人歡迎的熱門拍照打卡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池上的大坡池是國家級濕地,據鄉民說,最大時面積超過百甲,根據日本明治時期的文獻紀錄,則大約56公頃。但在土方淤積和過多人工建設下,大坡池縮小成2公頃,再加上錯誤的政策引進了外來物種「大憨蓮」,不但逼退了原生種的白荷,也讓許多水下生物因為缺氧而無法生存。在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關切下,目前大坡池正在進行減法工程,逐漸回復到28公頃的水域面積。硬體設備可以砍掉重練,但面對除之不盡且種類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公部門和地方人士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池上的大坡池是花東台縱谷沿途最大的天然湖泊,由於魚蝦豐富,在1950年代以前,池上仍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是台灣菸酒公司與菸農契作最後一年,菸田景致正式從美濃平原上消失,因菸葉而衍生的產業空間,菸樓、菸葉輔導站的保存與後續利用,一直是討論話題。菸葉輔導站,又稱繳菸場,是菸農繳菸、交換資訊的場所,美濃區在菸葉時代留下8座,2座已拆除,而廣興菸葉輔導站的空間利用,成為典範。美濃區公所向產權單位國有財產署認養,委託給民間代管,李雨宣把這空間取名為「青銀夥房」,白天有老人家來這兒唱歌、聊天,是他們互相陪伴的場所,晚上則是社區孩子課輔的小學堂,退役後的繳菸場,成了社區居民最棒的公共空間。
順著輸送帶,一綑綑的菸包,送給台灣菸酒公司鑑定人員,進行最後的評等,菸農辛苦了一季,總算在繳菸後得到回報。隨著菸酒公司不再保價收購,去年五月繳菸結束後,美濃菸葉走入歷史,最後一座擔負繳菸功能的龍山菸葉輔導站,也關上大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濃菸業時代告終,保留下來的菸葉輔導站見證產業歷史,這些空間如何活化運用,高雄市客委會也有作為,和國產署合作開發,將福安菸葉輔導站定位為「產業音樂交流中心」,整修完成,歷經招租不順後,今年一月總算轉型為藝文咖啡廳,風光開幕,但附近居民卻抱怨連連,直說和他們的期待不符。美濃區公所也預計將位處精華區的美濃菸葉輔導站,公開招標,委外經營,預計打造成新的遊憩觀光亮點。這樣的變身,能符合鄉親期待嗎?又有什麼風險?來看我們的報導。
偌大空間裡,悠閒自在坐下來喝咖啡,和三五好友閒聊,度過愉快的下午時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福部中醫藥司正研擬中的「得供食品原料使用中藥材分類及品項」草案,將台灣民間隨手可得的保健植物,從山藥、紫蘇、肉桂到五味子、丹蔘、余甘子等等總共118個品項,依藥性不同分成五類納入管理!其中第三到五類,例如紫蘇和肉桂,未來單一成分只能跟藥商買,而丹蔘、五味子和余甘子被列入最嚴格限制的第五類,正好農委會花蓮農改場在東部推廣種植丹蔘、苗栗農改場大力推廣種植余甘子,形成一邊鼓勵農民種植保健植物,另一邊卻在限縮使用範圍,引發農業界憂慮,當鄰近國家例如日韓大推五味子等保健植物功效時,台灣卻在自廢武功!難道衛福部未全盤思考?農政與醫政單位是否缺乏溝通?民間的聲音又是什麼?以下的專題,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報導,首先從被列入第五類的余甘子談起,為什麼非限制使用不可?
[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 專員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草藥不是西藥,農民希望要有適合台灣自己的分類,但是這個分類標準應該是什麼?衛福部為國民健康著想,立法良善管理中草藥的同時,有沒有檢視台灣現況:大多數人吃西藥多過中藥,一般民眾不敢隨便拔路邊中草藥來吃,反而相信成藥!中草藥政策的限縮,已經有了寒蟬效應,例如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整合了多年,五月中好不容易與屏科大合作,要在萬巒成立中草藥專區,農民擔心種了不能賣,使得原本在台灣發展脆弱的特種作物,更加沒人敢種。
[屏東金銀花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書香世家的詩人張芳慈,寫詩30多年,早期她是以華語創作,一直到921大地震之後,家鄉台中東勢遭逢巨變,這才讓她驚覺,大埔腔客語和文化若不及時保留,隨時都有消逝危機,因此她開始用客語創作,利用各種管道讓大埔客有多元露出的機會,也藉此為弱勢發聲,今年他將詩和音樂結合,推出詩集《望天公》,問她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創作靈感,她說,生活無處無詩,只要你願意靜下心細細觀察。
邊採著樹葡萄,邊吃,還忙著拍照,這個性大剌剌像個鄰家大女孩的,是詩人張芳慈,對於情感的描寫特別細膩,總是能用最容易理解字句,表達最深切的感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