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橋的功能,就是連接兩地,不過在羅際晃和羅功奇叔姪倆眼中,關西的古橋,更多的是它的歷史價值和所蘊含的豐厚人文。五年前,他們開始尋訪關西古橋,發現關西現存的石拱橋,約有二十座之多,有的還在使用,有的則藏身在無人小徑、甚至荒煙蔓草中,他們拿著攝影器材,跑遍關西,把美麗的老拱橋影像記錄下來,說古橋的故事、也說關西的故事。
拉著繩子,沿著陡峭山壁下切,轉身一看,忍不住讚歎,一座斑駁、古樸的石拱橋,就佇立在河谷。

上次我們也是差點摔倒,那時候剛下完雨,然後水量比較大,那差點滑倒,這兩邊很陡啊,所以這橋,這樣做得很高,我看這差不多有三層那麼高,對啊。

橫跨錦山溪的東光橋,已經有70年歷史,一般人從橋上過,很少會回頭看看,原來腳下這座橋這麼美。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在關西來講,這座橋,兩拱的算是最高的一座,以前他們建橋,要請打石師傅,要量尺寸、要量過,量過,要多少石頭怎麼樣。

帶著攝影器材,就往山裡跑,羅際晃和羅功奇叔侄倆,五年前開始尋訪關西古橋,也記錄下藏身在各處\\被人遺忘的古橋故事。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以前我家就是住在關西\\很有名的橋,叫做東安橋,我就住在橋邊,所以對橋有一個感情啦,對,所以才會開始來找。

東安古橋在關西街區,五拱造型的橋梁煞是引人,是關西著名的景點,也最為人所知,然而關西的古橋不僅如此。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就我調查,像三拱的還有一座,兩拱的,像這兩拱的還有兩座,其他的一拱的,差不多有十幾座,加起來可能有超過二十座橋,石拱橋,所以我想這可能是全台灣來講,量最多的。

但為什麼關西會有這麼多石拱橋呢。

[社區影像工作者
羅際晃]
我們關西的河很多,像這馬武督溪啦,還有鳳山溪這樣從上游到下游,和牛欄河這樣,所以說有些就,主要是那山上\\還有河川這樣落差比較大,那就變成說要做橋。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我們一半是丘陵地,所以以前關西的物產比較多,日本時代我們有採礦的、煤礦,後來有水泥礦,很多人就住像這樣山谷裡面,那就開墾啊、做這些山裡面的事情,大家出錢,所以才留下來這麼多這個石拱橋。

像東光橋,當初因為山上的人出入不方便,於是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建造,羅際晃叔侄在踏查過程中,還找到了當初建橋的人。

牛欄河,對,你那裡的牛欄河,那石頭比較硬,就從那裡搬過來鑿成的。

[關西耆老
羅吉根]
兩邊碼頭,都是石頭堆疊起來的,砌到四四方方,這邊橋墩,要砌起來,砌起來要用楕圓形大石頭\\密合在一起,比較利於水流通過啊,你要是堆泥土上去,怕它,一沖刷就容易被水沖走,那我才18歲而已喔,我們個子不高,要挑大石頭,那撿到一畚箕,滿滿,差不多要一、兩百斤你知道嗎==ns==

如果有破壞,那個就,做什麼堤防那些,水泥化下去就,那河川就死掉了,對,你看到這裡這樣,那前面那裡還是用蛇籠的有沒有,對。

沿著羅馬公路往上走,來到馬武督,將近80年歷史、三拱的錦山橋,就在眼前,石材是取自溪裡的青心石,而且以前橋上還有輕便車道。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因為裡面有輕便車,還有煤礦那些,所以也是日本的公司,它們出錢建的,所以是日本人設計的。

[關西鎮金山里 居民
羅政宏]
那上面有一條,在日據時代以前,它有一座小吊橋,小吊橋沒有的時候,然後就做,做那種的竹橋,下大雨了就出不來,所以,以前還沒有這座橋的時候\\就走那條小路。

造型優美的拱橋,仍保留著原始建造的樣貌,但因為下游處有個擋土牆,造成此處淤積,橋墩有一半都被淹沒了。

[關西鎮金山里 居民
張新榮]
老橋就是這個形啊,現在遊客來到這裡,全部會下來看,會停下來看這老橋,這老橋就很少了。

[關西鎮金山里 居民
羅政宏] 一個文化,一個古蹟,我們自己要有辦法\\想辦法來保護著它,不要讓它沖掉了。

隨著歲月和環境變化,石拱橋有著水泥橋沒得比的味道。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像現在建的橋都建得造型花俏,它這個看起來就很古樸,跟環境很融合,不會很突兀。

[關西鎮金山里 居民
羅政宏]
這條新橋做下去,感覺就沒有這麼好,(怎麼說),沒有那種原始的味道啊,就是比較好走而已,其實,老橋它有,它有那種的,老橋那種的味道啊。

對關西的人和產業來說,有重要地位的石拱橋,如今風光褪盡,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則在荒煙蔓草中、無人聞問。

[社區影像工作者
羅際晃]
已經經過至少都六、七十年以上,人比較不知道啦,那就有的全部雜草叢生,就看不到了。

從一座座橋裡,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橋的交通功能,還有後面更具價值的人文故事。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以前車子沒有這麼多啊,都是走路比較多,所以這種古橋,其實連著古道,這些算文化資產,能夠讓更多人認識,然後去重視它、去保留它。

[社區影像工作者
羅際晃]
我們是想說做一個,屬於我們關西的一些紀錄,能夠讓後代人知道說,我們關西以前有,有這麼風光的物產,這麼多的人口,也可以以後可以做一個,或許可以做一個古橋之旅,讓人去尋訪我們關西古橋\\各地方的美感這樣。

山區人口外移,開發壓力也較小,讓關西還得以留存這麼多古橋,羅功奇說,民國50幾年以後,就沒有再做石拱橋了,改以水泥來建造,如果沒有好好保護,少一座,沒有就是沒有了。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理事長
羅功奇]
我們這邊這種這麼寶貴的資產,拆掉很可惜,所以想說用,申請古蹟,把它保留下來,這樣就,不會有這樣子因為要商業開發\\造成的破壞的遺憾。

古橋連接河的兩端、也串起古今關西事,更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它有著先民建築的智慧、開墾的足跡、對在地產業發展也有莫大貢獻。河水日夜不停流過,幾十年來就這樣伴著古橋,也希望關西古橋的故事,在這群關西人的關心下,能繼續吟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